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众银策略,一片曾经撂荒的土地上,如今稻浪翻滚、梨树成林。长梁村、南溪村、庙宇村、永安村四村人大代表抱团成立公司,通过“代表引领+多村联建”的方式,将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,走出了一条“产业兴、集体强、百姓富”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\n昔日困境:劳动力外流和品牌发展受限
\n庙宇镇地处渝东北山区,长期受制于土地碎片化与劳动力外流的双重困境。“前些年,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,家里只剩老幼妇孺,几百亩粮田硬生生被荒起哒。”镇人大代表、长梁村党支部书记许生无奈地感叹。
\n“不仅如此,前几年全镇种植的水稻有30多个品种,这家种‘稻花香’,那家栽‘长粒香’,收粮时因品种多、不成规模,收购商把价格压得低,看到就心疼。更愁人的是,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,留在村里的大爷大妈通常采用传统种植模式,学习新技术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。”庙宇镇农业服务中心刘洪明补充道。
\n“以前都是各种各的地,田块小、收益低,风里来、雨里去,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。”庙宇村张大哥表示。
\n抱团发展:多村联建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
\n去年8月众银策略,长梁、南溪、庙宇、永安四村打破行政壁垒,联合成立巫山县“金稻粮源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由镇人大代表许生、张述典、陈恢虎、李良全等牵头,探索资源整合、规模经营的抱团发展模式。四村携手整合撂荒地及低效农田,统一规划种植水稻、油菜、秋月梨等作物,开启规模化经营新篇。
\n村干部共同商讨未来规划。受访单位供图
\n“以前用打米机得去加工坊,现在好了,南溪和庙宇村联合申请了农机采购中央资金补贴,村里买了打米机、无人机,还建了烘干塔和仓库。农机由公司统一管理,哪家需要用就提前预约,省心省事儿。村民李尚游家,以前要雇工收稻,现在机器一开,半天搞定,省下不少人工费。”镇人大代表、永安村党支部书记张述典介绍,土地流转后,村民不仅能拿租金,还能在基地务工,年底还有分红,真正实现了集体和农户双增收。
\n“土地荒了可惜,现在入股公司,一年多赚两万多,日子越过越有盼头。”长梁村村民李忠平高兴地说。
\n创新路径:人大代表引领激活内生动力
\n“我们把代表履职和产业发展捆在一起,从去年开始通过“代表引领+多村联建”的方式,推广‘公司+村集体+农户’模式,村民通过土地入股、进厂务工、年底分红增加收入,目前已覆盖了51户村民。公司还顺势打造了‘金稻粮源’这个品牌,在县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。今年光秋月梨膏、菜籽油这些深加工产品,线上就卖了500多万,还有大型连锁超市前来订货。”镇人大代表、南溪村党支部书记陈恢虎高兴地说。
\n“去年6月,重庆市首个农村集体经济‘职业经理人’人才改革试点在庙宇启动,‘职业经理人’作为专业‘操盘手’,带着农业专家来庙宇蹲点,把零散土地串连成片,无人机打药、收割机收粮,既省工又省钱。长梁村及周边村庄共604户2000多人参与其中。公司统一包装、线上直播,其中一场直播就卖出3000多单。如今,村集体收入增加了,公司流动资金也有了,我们计划明年建冷链仓储,让产品卖得更远”。镇人大代表、庙宇村党支部书记李良全接过话茬。
\n长梁村村民邹俊对现在的模式也很满意:“以前我家有三亩地,全靠家里人自己折腾。种这个品种效益不好,第二年又换另外的品种,收割时租不到机器,只能雇人工,一年到头累得够呛,付了工钱所剩无几。现在公司统一管理,从选种子到卖产品全包,我一年就交一千多的管理费。今年收入多了两成,公司直接将钱打到我的卡上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\n“未来五年,我们计划继续推广社会化服务,提供全程一体化管护,农户只需支付管护费用即可。”许生谈起了公司发展规划,公司还将把这一模式逐步推广到全镇,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区域农产品品牌。
\n如今,庙宇镇正以“金稻粮源”公司为试点,探索“农文旅康”深度融合新路径,一幅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通讯员 吴浩楠众银策略
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